標題:

魚是否兩棲動物?

發問:

魚是兩棲動物嗎?為什麼?

最佳解答: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魚類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8%)、爬蟲類(12%)、哺乳類(9%)、兩生類(8%)五大類。根據Nelson(1994年)統計,全球現生種魚類共有24618種,占已命名脊椎動物一半以上,且新種魚類不斷被發現,平均每年已約150種計,十多年應已增加超過1500種,所以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魚種應在26000種以上。 目錄 1 分類 2 結構 2.1 形狀 2.2 體溫 2.3 骨格 2.4 皮膚 2.5 血液循環和呼吸 2.6 魚鰾 2.7 神經系統和感官 2.8 繁殖 3 生態 4 進化史 5 其他 6 參見 7 外部鏈接 分類 目前現生的魚類共有五個綱,由兩個總綱統括: 無頜總綱 盲鰻綱。如,盲鰻。 頭甲魚綱 。如,八目鰻。 軟骨魚綱。如,鯊、魟、鱝、銀鮫等。 有頜總綱: 肉鰭魚綱。如,肺魚、腔棘魚。 輻鰭魚綱。又分三個下綱,軟骨硬鱗魚、新鰭魚、真骨魚。 真骨魚類是脊椎動物中種數最多分化最大的類群,佔所有現生種魚的96%,共38個目,426科,超過25000種。所以絕大多數的魚類都屬於真骨魚類。絕大多數水生。曾稱作圓口綱(Cyclostomata)(包括盲鰻、七鰓鰻)和魚綱(Pisces)。現除盲鰻科之外,均屬於脊椎動物亞門。魚綱是脊椎動物亞門最大的綱,總共有兩萬七千多種淡水和海水魚,占所有脊椎動物的半數左右。 直至目前爲止,魚的分類還有很多種說法,不同分類單元的級別互有出入。除盲鰻類和七鰓鰻類外,其它魚類通常分爲硬骨魚和軟骨魚。軟骨魚中包括鯊、鰩等,其它屬於硬骨魚(其中絕大多數爲輻鰭魚,此外有和陸生脊椎動物關係更近的腔棘魚和肺魚)。 至今發現的最古老的魚種是耳材村海口魚(Haikouichthys ercaicunensis),發掘在雲南的澄江動物群里,請參考[[1]]該種魚溯源於五億三千年前(寒武紀)。 形狀 魚的形狀各種各樣,有時相差非常大,但總的來說大多數魚呈削長的流線形狀,一般在水中快游的魚身體削長,而慢游或在水底生活的魚比較扁平。但也有的魚的形狀非常出奇,比如海馬。最小的魚不到1釐米左右,最大的魚可以達18米。魚的尾鰭是控制魚的速度與平衡的器官,其形狀更是左右上述功能的所在,一般而言,剪刀狀的尾鰭,游速是最快的,如:金槍魚及箭魚,因為剪刀狀的尾鰭面積較小,與水摩擦也相形變小,反之像金魚或孔雀魚等,尾鰭太過龐大,因而造成其游速變慢,動作也顯著笨拙>< 體溫 大多數魚是冷血動物,一些鮪魚(金槍魚)體內的溫度比周圍環境的溫度高,黑鮪魚是唯一溫血的魚。 骨格 魚的骨格是由軟骨(軟骨魚)或硬骨(硬骨魚)構成的,在頭骨的兩邊有四至七片鰓,其中最前面的一片演化成了下劾骨。魚的脊椎骨是與頭骨連在一起的,在胸部有肋骨與脊椎相連,在背部,尾部和腹部有從脊椎伸出的長的刺。硬骨魚在肌肉內常有硬化的脛所構成的魚刺。魚使用鰭來控制它的方位和運動。大多數魚的鰭內有骨質的刺來加強。胸鰭和腹鰭是成對的,並通過肩和髖的肌肉相連。背、尾和肛鰭與脊椎相連。有些魚背和尾之間的鰭內沒有刺,但可以硬化成角質以得以加強。魚運動時主要依靠身體的擺動和尾鰭。 皮膚 魚有兩層皮膚,表層的皮膚內含有能夠分泌粘液的腺,內層有許多連接組織,鱗和色素細胞也在這一層里。外層的粘液幫助魚減輕其游泳時的阻力。軟骨魚沒有粘液,但它們皮膚上細小的、牙齒般的突起有類似的作用。 血液循環和呼吸 魚的血液循環是封閉的,其心臟比較簡單,位於鰓附近,由一個心房和一個心室組成。魚的鰓由許多有許多毛細血管的小葉。通過它巨大的面積它將水中溶解的氧吸收到血液中。魚鰓的功率非常高(有些魚可以利用70%的水溶解的氧),這可能說明魚的紅血球的功率很高。 硬骨魚的鰓外有一塊角質的蓋,魚在呼吸時同時張嘴和將鰓蓋打開,這樣將水吸入口中,鰓蓋上的膜防止水從這個方向流入。合嘴時可以通過嘴前部的一個機構將水從鰓縫中擠出去。軟骨魚沒有鰓蓋,它們必須不停地張著嘴游動,來讓水通過它們的鰓流過。 一些硬骨魚(比如鰻魚)的鰓縫非常小,它們的鰓在陸地上也可以保持一段時間潮濕,這樣它們可以在陸地上呼吸一段時間。一些其它多多少少可以兩棲的魚還有其它的呼吸器官:有些魚可以通過皮膚直接呼吸空氣中的氧,有些魚可以將空氣吸入腸內,其流暢良好的腸壁可以吸收空氣中的氧。有些魚身上有突出器官可以作為呼吸器官使用,一些魚的魚鰾與它們的腸相連,它們的魚泡也可以用來輔助呼吸空氣中的氧。肺魚的腸的突出物已經演化為肺了。 魚鰾 魚鰾的主要用處不是呼吸,魚靠魚鰾來調節它們的比重,通過魚鰾它們可以不用運動就緩慢上升或下降,大部分硬骨魚類皆有魚鰾這個調節浮力的器官。魚鰾本來是腸的一個擴充,有些魚如鯉魚的魚鰾還和它的腸相連,其它的魚如鱸魚的魚鰾已經和腸完全分開了。假如一條魚要減輕它的比重的話,它將血液中溶解的氣體釋放到魚鰾中去,有些魚使用魚鰾中一個血管很多的地方(Oval)來充氣,其它魚通過腸和一個連接腸和魚鰾的管道(ductus pneumaticus)。通過同樣的方式魚也可以將氣體重新溶入血液中來加大它們的比重。鰾也可以做為發聲共鳴的器官。 軟骨魚、一些在水底生活的魚和專長快游的硬骨魚沒有魚鰾,它們假如不運動的話就會沉到水底。 神經系統和感官 魚的神經系統比較簡單,腦比較小,沒有大腦上皮。魚的嗅覺非常好,它們的鼻和口腔不是連在一起的。魚耳由封閉的液泡構成,一些魚的魚耳通過可動的骨頭與它們的魚鰾相連。魚的眼睛里的水晶體是不可調節的,它們只能看清近的東西。它們能夠感受紫外線。生活在水底的魚的觸覺非常好,尤其唇和觸鬚的上皮上有感受觸覺的細胞。魚擁有一種特別的可以感受水流的器官:體側線,它們的身體側面中部有一條由皮膚中的小坑組成的線,在小坑中有可以感覺到水流變化的細胞和毛。 繁殖 魚的生殖器官位於身體側部腸的上方。大多數魚是體外交配,公魚和母魚同時將它們的生殖細胞排泄到水中。魚卵的數量可以相差很大,鱘魚每次產仔可達上百萬,而育仔的刺魚每次產仔不超過一百。大多數情況下養育後代的魚中公魚照管後代。有些魚沒有固定的性別,它們的性別隨其伴侶而變化,甚至可以在一身中多次更改。也有的魚進行體內受精,這些魚大多數直接生小魚,而不生卵。 生態 世界上大多數大的水系中都有魚,但一些含鹽量過高的湖中沒有魚。此外一些河流和湖泊的污染過分嚴重,其中也沒有魚了。有些魚專門被人培養為供觀賞的魚。 魚是一種重要的食品。全世界每年的捕魚量達一兆噸[來源請求]。許多魚因為過分捕捉而受到滅絕的威脅。2003年5月15日在《自然》雜誌中的一個論文報道今天全世界各大洋中魚的總數不到1950年的10%[來源請求]。尤其鯊魚、鱈魚和沙丁魚受到極大威脅。 進化史 一般相信,魚是從和文昌魚相似的頭索動物進化而來。頭索動物作為魚類的祖先,不屬於真正的魚類。 其他 有不少人對魚類的概念存有誤解,看到在水中生活而外形像魚,或者名字中有個“魚”字的動物,便以為屬於魚類。比如“鯨魚”(屬於哺乳動物)、墨魚(屬於軟體動物)、鮑魚(屬於軟體動物)、甲魚(屬於爬行動物)、娃娃魚(兩棲動物)、鱷魚(爬行動物)等等,便常遭此身份被誤解之委屈。一般而言,一種動物必須符合三點才能算是魚:第一,必須是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動物;第二,靠鰭運

其他解答:

網上資料一大堆。針對問題的卻少!|||||我只知道鱷魚係兩棲動物。其它大部分魚都是水中生物。 不為甚麼,是天生的。|||||不是,因為魚既其中一個特質係只能係水度游...... 魚同兩棲動物係兩回事泥嫁|||||no because 魚不能long time stay at land and 魚有 fin, gills 等魚類特徵 so it is fish|||||no 因為魚係魚類31C9A75CB3B14398
arrow
arrow

    rdfvju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