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標題:
有無想過\”左氏春秋\”註釋孔子本春秋時, 為何可以寫到後世人人
發問:
有無想過"左氏春秋"註釋孔子本春秋時, 為何可以寫到後世人人津津樂道? 我好想知道點解, 可能因左丘明和孔子都是春秋同期人?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3100034913873424840.jpg “魯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確實令很多讀者津津樂道,回應版主之問題,在下認為答案在其作者,稱是左丘明上,因在時間及合理性,存在不確切的疑問,希望此分析沒有影響版主對此閱讀之雅興。如有不達,請多包涵! 雖然從小到大,我們都是按照這種說法先入為主,但是在下認為《左傳》的作者應該不僅是左丘明一人。其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丘明所生活的時代 據現有資料,左丘明並無明確的生卒年記錄,只是傳言大概與孔子同時。據《論語?公冶長第五》記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裏雖然說的是左丘明,實際卻是在說孔子自己。” (《論語正義》)話雖是這麼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孔子畢竟做過魯國的大司寇,他自己同時還“化三千,七十二士”,是一個學派的宗師,門生遍天下。據《歷代官制兵制科舉製表釋》記載,“司寇,官名。《周禮》中六官之一,掌刑獄,春秋時各國沿置”其權力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的法官。從社會地位來看,官職是《周禮》中傳下來的,孔子能在周文化內,保持於魯國坐穩這個位置,自己絕不會是一個下層民眾。這一點,從《論語》中他對待工農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在平日裏,孔子自己也是自視甚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孔子在談論個人品德修養時還要把左丘明拿出來作例子,從而引出自己,而不是直道白自己如何怎樣。這足以說明左丘明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會比孔子低,所以這就排除了左丘明生活時代晚於孔子的可能。那麼,左丘明會不會早於孔子呢?在下認為此種可能性不大,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左丘明曾經親見孔子。”(《〈左傳選〉後序》)並且,《左傳》也是為春秋所作的傳,裏面記載了孔子的卒年,而《春秋》又相傳是孔子的作品,如果《左傳》是左丘明作的話,那麼左丘明的年代就不會早於孔子。即使《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憑《國語》(此書為左丘明所作)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楊伯峻也曾經撰文認為“二人為同一時期的人,左丘明在年紀上應該不小於孔子。”(《春秋左傳注》)綜上所述,在下也認為左丘明與孔子應該是同一時代的人,前後時間相差不大,同為春秋末期人士。 二、左傳所記載的內容 《左傳》內容的時間跨度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出入,一般認為是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曾經有學者著文論述過《左傳》的內容,認為《左傳》並沒有寫明“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王伯虎?《〈左傳〉作者為左丘明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左傳》的記述時間並不是截止到哀公二十七年,而是“終於悼公十四年,即西元前四五四年”(《春秋左傳集解》)這就大大的有問題了。 首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左傳》,似乎都是在編年史編到哀公二十七年為止,同時裏面有大略記載了這一事件以後的一些事件的發生趨勢和內容,比如作者就預知了“三家分晉(西元前四零三年)和田氏代齊(西元前三八六年)”(《〈左傳選〉後序》),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春秋左傳注?哀公二十七年》)這就顯露了三家分晉的明顯痕跡。“悼之四年”的詞語表明《左傳》確實有可能記載到了悼公十四年,那麼,以後的幾十年歷史發展的趨勢或者是事業就有可能以比較隱諱的手法寫入哀公這一部分。 其次,從《左傳》記載內容的分佈上來比較,其書“所記晉事最多,魯、楚次之,鄭、齊又次之,衛、宋、周、吳、秦、越、陳各國更次之”(《中國文化大典》)。這是內容上的又一大疑點。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對自己國家的文獻應該相當的熟悉,而且魯國沒有理由不保存很多自己國家的史料典籍。魯國又是周的“宗國”,有關周的史料也應該保存下來不少。春秋時各國雖多以爭霸為目標,名義上總還承認周天子,各國即使再不重視這個天子,也不至於會滅周的典籍,在那個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想通過“焚書”來達到思想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做的話,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給其他爭霸國以“失道”的口實。 高士奇在《左傳紀事本末》裏也說:“一首王室,尊周也。次魯,重宗國也。次齊、晉重霸統也``````”如果《左傳》著重即在周的話,也還說得過去。可是《左傳》所記載史實最多的偏偏不是“鬱鬱乎文哉”的周,也不是“宗國”魯國,而是晉。如果說作者是因為“崇霸統”而著重記載晉的話(有關作者的思想後文有專門論述),那也應該先輪到春秋首霸的齊,齊有魚鹽之利,富甲一方,貿易的流通會帶動文化的傳播,而且魯國是齊的鄰國,想查找齊的史料應該不會比查找晉的史料困難,而現在的事實是《左傳》中記載最詳盡的既不是周,也不是魯,更不是齊,而是晉!至於王室周,反而是處在一個很低的地位上,這是什麼原因呢?春秋時期晉國不是發生大事最多的國家,為什麼記載最多的是晉國的歷史呢?這個問題很值得商確。 2010-03-13 03:14:42 補充: 再者,如果《左傳》一書由左丘明完成,那麼作為曾經親見孔子的左丘明,在解釋史書時出現疑問為什麼不去問問孔子?就算不問孔子,那其他的史官們就沒有知道正確意思嗎?在魯國這樣一個濃厚的文化氣氛圍繞下,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史官,左丘明是應該瞭解各種文章典籍的。 三、《左傳》包含的思想 在第一部分中,在下已經推定了左丘明是春秋時期人。這個時期的魯國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周文化的。孔子曾經就感慨道“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左傳選》)“這句話說明孔子做夢都在想恢復周代那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鄭天挺?《左傳選》)在這樣一個尊周尚禮的文化環境下,如果左丘明是一個“叛道者”的話,它會不會成為這個國家的史官呢? 2010-03-13 03:15:20 補充: 但是《左傳》一書由很多地方都是“講霸業不講王道,而孟子講王道不講霸業,這完全反映兩個不同時代的思想問題”(《左傳選》)左丘明既然生活在孔子同時,那麼他小時候受的教育應該也是比較正統的教育,他和孔子的思想傾向的差異應該也不大才是。雖然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這應該指品德學識上的問題,對於這種可能上升為政治立場的問題,終孔子一生也沒有任何改變。一代聖賢孔丘尚且如此,那麼抱著向賢人學習的態度的左丘明就能“與時俱進”麼?當時魯國所承認的“賢人”絕不會是鼓吹霸權理論的縱橫家們,因為他們所堅持的思想主張不符合“禮”。 2010-03-13 03:16:05 補充: 在文化思想上相對保守的魯國是不會接受這種價值觀的。雖然《左傳》並不是大段的論述“崇霸統”的思想,但是有好幾處都可以看出端倪。 很明顯的一處就是《左傳?隱公三年》裏的記載,他在記載周王室和鄭國的衝突時說:“故周、鄭交質``````周鄭交惡。”“周鄭交惡”四字明顯是站在一個很可觀的立場上說的,據楊伯峻先生說,春秋時期的史官會在記載史料時加入個人的喜好的。那麼,從這四個字裏就能看出來做這事把周王室作為一個普通諸侯國來看的,因而才不說什麼“鄭叛周,非禮也”之類的話。而這才是一個魯國史官所應該具有的政治立場,像上面左傳的記載似乎不符合當時魯國人的思想傾向。 2010-03-13 03:16:59 補充: 四、左丘明與《左傳》的關係 根據前文提出的種種疑點,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出《左傳》並非是成於左丘明的結論。那麼,《左傳》是不是於左丘明沒有什麼關係,屬後人假托其名而做的呢?在下認為可能性也不太大,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還是從《左傳》的內容上進行探討,“左傳有時候把相關的幾條經文加以合併,寫為一傳”(《春秋左傳注》)。在後世,《春秋》被奉為經典,再修傳時一般作者未必敢把幾條經文合在一起作解,如果作者在當時有足夠的威望來對經進行分類規劃,那他還用不用托左丘明之名呢?書中又提到了左傳裏“有更多的無經之論”,試想,後人對直接史料的接觸不會多於前代,在沒有足夠根據的條件下怎麼幹給經胡亂加傳? 2010-03-13 03:17:44 補充: 其次,《左傳》一書講霸業而不講王道,這一點前文提到過。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的,第一層前面提到過了,另一層意思就是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左傳開始寫作的年代(不是成書年代)! 霸業,這個概念是只在春秋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常見的,到了戰國,一般都是談統一兼併而非爭霸了。這是一個本質問題,是又一次思想上的巨大變化。《左傳》一書既然還承認霸業,即不反對以爭霸為目的的戰爭,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左傳》的寫作年代是春秋,最晚也不會超過戰國初的幾年時間。“左傳成書在西元前403年以後,西元前389年即周安王十三年以前”(《春秋左傳注》)。 2010-03-13 03:18:25 補充: 既然成書於這一時間段,那寫作時間可定是比這時間早,再往前追溯,那就是左丘明所生活的大概時期了。作為一個高級史官,在有生之年參與修撰一本史書還是可能的吧? 綜合各種因素,在下認為左丘明很可能是參與了左傳的編寫活動的,抑或是與左傳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更兼有史學界一直有左傳究竟是與春秋同時寫就還是後於春秋寫就的爭論,因此,左丘明參與《左傳》的編寫是有可能的。 2010-03-13 03:18:44 補充: 但是,根據前文的種種質疑以及對左傳成書時間的推斷,《左傳》又不會是左丘明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應該是他起草了開頭或參與了一部分左傳的寫作,他只是眾多編寫者之一,這樣,《左傳》才可能在他去世之後繼續編寫(根據前文推斷,左轉成書最早也要比左丘明的時代晚60年,左丘明能生活到那個時候的可能性不大)。
其他解答:
有無想過\”左氏春秋\”註釋孔子本春秋時, 為何可以寫到後世人人
發問:
有無想過"左氏春秋"註釋孔子本春秋時, 為何可以寫到後世人人津津樂道? 我好想知道點解, 可能因左丘明和孔子都是春秋同期人?
最佳解答: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3100034913873424840.jpg “魯君子左丘明成《左氏春秋》" 《左傳》,又名《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確實令很多讀者津津樂道,回應版主之問題,在下認為答案在其作者,稱是左丘明上,因在時間及合理性,存在不確切的疑問,希望此分析沒有影響版主對此閱讀之雅興。如有不達,請多包涵! 雖然從小到大,我們都是按照這種說法先入為主,但是在下認為《左傳》的作者應該不僅是左丘明一人。其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左丘明所生活的時代 據現有資料,左丘明並無明確的生卒年記錄,只是傳言大概與孔子同時。據《論語?公冶長第五》記載,“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裏雖然說的是左丘明,實際卻是在說孔子自己。” (《論語正義》)話雖是這麼說,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個事實:孔子畢竟做過魯國的大司寇,他自己同時還“化三千,七十二士”,是一個學派的宗師,門生遍天下。據《歷代官制兵制科舉製表釋》記載,“司寇,官名。《周禮》中六官之一,掌刑獄,春秋時各國沿置”其權力相當於現在最高法院的法官。從社會地位來看,官職是《周禮》中傳下來的,孔子能在周文化內,保持於魯國坐穩這個位置,自己絕不會是一個下層民眾。這一點,從《論語》中他對待工農的態度也可以看出來。在平日裏,孔子自己也是自視甚高。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孔子在談論個人品德修養時還要把左丘明拿出來作例子,從而引出自己,而不是直道白自己如何怎樣。這足以說明左丘明在當時的社會地位不會比孔子低,所以這就排除了左丘明生活時代晚於孔子的可能。那麼,左丘明會不會早於孔子呢?在下認為此種可能性不大,最有力的證據就是“左丘明曾經親見孔子。”(《〈左傳選〉後序》)並且,《左傳》也是為春秋所作的傳,裏面記載了孔子的卒年,而《春秋》又相傳是孔子的作品,如果《左傳》是左丘明作的話,那麼左丘明的年代就不會早於孔子。即使《左傳》不是左丘明所作,憑《國語》(此書為左丘明所作)也可以證明這一點。楊伯峻也曾經撰文認為“二人為同一時期的人,左丘明在年紀上應該不小於孔子。”(《春秋左傳注》)綜上所述,在下也認為左丘明與孔子應該是同一時代的人,前後時間相差不大,同為春秋末期人士。 二、左傳所記載的內容 《左傳》內容的時間跨度上應該沒有太大的出入,一般認為是自魯隱西元年(西元前七二二年)至魯哀公二十七年(西元前四六八年)。曾經有學者著文論述過《左傳》的內容,認為《左傳》並沒有寫明“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王伯虎?《〈左傳〉作者為左丘明辨》)。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左傳》的記述時間並不是截止到哀公二十七年,而是“終於悼公十四年,即西元前四五四年”(《春秋左傳集解》)這就大大的有問題了。 首先,不管是哪一版本的《左傳》,似乎都是在編年史編到哀公二十七年為止,同時裏面有大略記載了這一事件以後的一些事件的發生趨勢和內容,比如作者就預知了“三家分晉(西元前四零三年)和田氏代齊(西元前三八六年)”(《〈左傳選〉後序》), “公患三桓之侈也,欲以諸侯去之```知伯貪而愎,故韓、魏反而喪之。”(《春秋左傳注?哀公二十七年》)這就顯露了三家分晉的明顯痕跡。“悼之四年”的詞語表明《左傳》確實有可能記載到了悼公十四年,那麼,以後的幾十年歷史發展的趨勢或者是事業就有可能以比較隱諱的手法寫入哀公這一部分。 其次,從《左傳》記載內容的分佈上來比較,其書“所記晉事最多,魯、楚次之,鄭、齊又次之,衛、宋、周、吳、秦、越、陳各國更次之”(《中國文化大典》)。這是內容上的又一大疑點。左丘明是魯國的史官,對自己國家的文獻應該相當的熟悉,而且魯國沒有理由不保存很多自己國家的史料典籍。魯國又是周的“宗國”,有關周的史料也應該保存下來不少。春秋時各國雖多以爭霸為目標,名義上總還承認周天子,各國即使再不重視這個天子,也不至於會滅周的典籍,在那個思想百家爭鳴的時代,想通過“焚書”來達到思想控制幾乎是不可能的,這樣做的話,不僅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給其他爭霸國以“失道”的口實。 高士奇在《左傳紀事本末》裏也說:“一首王室,尊周也。次魯,重宗國也。次齊、晉重霸統也``````”如果《左傳》著重即在周的話,也還說得過去。可是《左傳》所記載史實最多的偏偏不是“鬱鬱乎文哉”的周,也不是“宗國”魯國,而是晉。如果說作者是因為“崇霸統”而著重記載晉的話(有關作者的思想後文有專門論述),那也應該先輪到春秋首霸的齊,齊有魚鹽之利,富甲一方,貿易的流通會帶動文化的傳播,而且魯國是齊的鄰國,想查找齊的史料應該不會比查找晉的史料困難,而現在的事實是《左傳》中記載最詳盡的既不是周,也不是魯,更不是齊,而是晉!至於王室周,反而是處在一個很低的地位上,這是什麼原因呢?春秋時期晉國不是發生大事最多的國家,為什麼記載最多的是晉國的歷史呢?這個問題很值得商確。 2010-03-13 03:14:42 補充: 再者,如果《左傳》一書由左丘明完成,那麼作為曾經親見孔子的左丘明,在解釋史書時出現疑問為什麼不去問問孔子?就算不問孔子,那其他的史官們就沒有知道正確意思嗎?在魯國這樣一個濃厚的文化氣氛圍繞下,作為一個國家級的史官,左丘明是應該瞭解各種文章典籍的。 三、《左傳》包含的思想 在第一部分中,在下已經推定了左丘明是春秋時期人。這個時期的魯國還是保留了相當多的周文化的。孔子曾經就感慨道“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左傳選》)“這句話說明孔子做夢都在想恢復周代那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時代”。(鄭天挺?《左傳選》)在這樣一個尊周尚禮的文化環境下,如果左丘明是一個“叛道者”的話,它會不會成為這個國家的史官呢? 2010-03-13 03:15:20 補充: 但是《左傳》一書由很多地方都是“講霸業不講王道,而孟子講王道不講霸業,這完全反映兩個不同時代的思想問題”(《左傳選》)左丘明既然生活在孔子同時,那麼他小時候受的教育應該也是比較正統的教育,他和孔子的思想傾向的差異應該也不大才是。雖然孔子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這應該指品德學識上的問題,對於這種可能上升為政治立場的問題,終孔子一生也沒有任何改變。一代聖賢孔丘尚且如此,那麼抱著向賢人學習的態度的左丘明就能“與時俱進”麼?當時魯國所承認的“賢人”絕不會是鼓吹霸權理論的縱橫家們,因為他們所堅持的思想主張不符合“禮”。 2010-03-13 03:16:05 補充: 在文化思想上相對保守的魯國是不會接受這種價值觀的。雖然《左傳》並不是大段的論述“崇霸統”的思想,但是有好幾處都可以看出端倪。 很明顯的一處就是《左傳?隱公三年》裏的記載,他在記載周王室和鄭國的衝突時說:“故周、鄭交質``````周鄭交惡。”“周鄭交惡”四字明顯是站在一個很可觀的立場上說的,據楊伯峻先生說,春秋時期的史官會在記載史料時加入個人的喜好的。那麼,從這四個字裏就能看出來做這事把周王室作為一個普通諸侯國來看的,因而才不說什麼“鄭叛周,非禮也”之類的話。而這才是一個魯國史官所應該具有的政治立場,像上面左傳的記載似乎不符合當時魯國人的思想傾向。 2010-03-13 03:16:59 補充: 四、左丘明與《左傳》的關係 根據前文提出的種種疑點,我們大概可以推斷出《左傳》並非是成於左丘明的結論。那麼,《左傳》是不是於左丘明沒有什麼關係,屬後人假托其名而做的呢?在下認為可能性也不太大,主要依據有以下幾點。 首先,我們還是從《左傳》的內容上進行探討,“左傳有時候把相關的幾條經文加以合併,寫為一傳”(《春秋左傳注》)。在後世,《春秋》被奉為經典,再修傳時一般作者未必敢把幾條經文合在一起作解,如果作者在當時有足夠的威望來對經進行分類規劃,那他還用不用托左丘明之名呢?書中又提到了左傳裏“有更多的無經之論”,試想,後人對直接史料的接觸不會多於前代,在沒有足夠根據的條件下怎麼幹給經胡亂加傳? 2010-03-13 03:17:44 補充: 其次,《左傳》一書講霸業而不講王道,這一點前文提到過。這句話其實是有兩層意思的,第一層前面提到過了,另一層意思就是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左傳開始寫作的年代(不是成書年代)! 霸業,這個概念是只在春秋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常見的,到了戰國,一般都是談統一兼併而非爭霸了。這是一個本質問題,是又一次思想上的巨大變化。《左傳》一書既然還承認霸業,即不反對以爭霸為目的的戰爭,那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左傳》的寫作年代是春秋,最晚也不會超過戰國初的幾年時間。“左傳成書在西元前403年以後,西元前389年即周安王十三年以前”(《春秋左傳注》)。 2010-03-13 03:18:25 補充: 既然成書於這一時間段,那寫作時間可定是比這時間早,再往前追溯,那就是左丘明所生活的大概時期了。作為一個高級史官,在有生之年參與修撰一本史書還是可能的吧? 綜合各種因素,在下認為左丘明很可能是參與了左傳的編寫活動的,抑或是與左傳有或多或少的關係。更兼有史學界一直有左傳究竟是與春秋同時寫就還是後於春秋寫就的爭論,因此,左丘明參與《左傳》的編寫是有可能的。 2010-03-13 03:18:44 補充: 但是,根據前文的種種質疑以及對左傳成書時間的推斷,《左傳》又不會是左丘明一個人獨立完成的,應該是他起草了開頭或參與了一部分左傳的寫作,他只是眾多編寫者之一,這樣,《左傳》才可能在他去世之後繼續編寫(根據前文推斷,左轉成書最早也要比左丘明的時代晚60年,左丘明能生活到那個時候的可能性不大)。
其他解答:
- 機車數量[20點]
- 請幫我用最有利的方式算一下稅.謝謝(20點_
- 在香港上市的台資企業大概有多少間--
- 我想要花樣少年少女ge歌(10點)@1@
- 急...電腦無法開機
- 想到台灣隆鼻,請推薦技術不錯的整形診所
- 急 - 98學年度統測登記分發!!
- 有那位大大知網路常用的「數字代碼」?不是表情符號。
- 有較專業品牌設計及行銷企劃公司?_3
- 請問 台南縣市&高雄縣市那裡有 美容.美工.美髮材料行
此文章來自奇摩知識+如有不便請留言告知
《左氏春秋》,別名《春秋左氏傳》。傳魯太史左丘明作也,故曰左氏。左丘明者,魯君子也,孔子友之。或曰長於孔子,以故孔子嘗引其言以自見。丘明又作《國語》。 綜述 [纂] 孔子作《春秋》,以記事為條貫,以大義微言為經緯。然《春秋》文簡,記何年何月何人何事而已,微言而不佐以實事,則言不具,義不顯,孔子既沒。丘明懼弟子各執其辭,曲孔子之意,故撰春秋十二君、二百四十年之史事,綜諸侯之籍典,以為《左氏春秋》。至戰國,《左氏》流布天下,虞卿、韓非、荀子皆嘗稱之,而直名之以「春秋」。秦燔書,以諸侯國史遭燬,賴魯中儒生壁藏之,得存至漢世。漢興,稍稍而出,長沙傅賈誼、東平侯張蒼皆習之,誼亦嘗為之訓诂。又河間獻王好古文,河間國亦嘗立《左氏》博士焉。 至魯恭王發孔子宅,破壁得《左氏》古文簡本,帝使藏于長安秘閣,常人不得見。武帝尊儒術,好《公羊春秋》,故漢之春秋博士,唯立公羊氏,左氏、榖梁氏皆不得立,私傳民間。 逮於哀、平,劉歆繼其父向,發校秘府之書,得《左氏》焉,寶愛之,以為過於諸經,奏哀帝立於學官,遭諸博士力排,不成。是時,丞相蕭望之亦得授左氏焉。 歆佐王莽,始立古文經,黜今文經,左氏與《古文尚書》、《周官》並得立。莽好古道,故終莽之世,古文學大盛。 漢中興,復立今文,罷古文。然左氏傳習已盛,至不可制。故東京之世,服虔、賈逵、馬融等皆好左氏,虔作《左氏傳解誼》、逵作《春秋左氏傳解詁》。 晉征南將軍杜預,號「左傳癖」,積數十年之功,成《春秋經傳集解》。由是左氏盛於六朝,而公羊、榖梁俱微焉。 唐興,孔穎達因杜書,成《春秋正義》,以為大經,列於《五經正義》,流布天下,至於日本、朝鮮。 宋因唐制,亦以左傳為大經,而呂祖謙好之,為作《東萊博議》,節選左傳之言以為作文之資。 左氏之盛,至於元、明亦不廢焉。 清盛考據,注左傳者十餘家,以洪亮吉《春秋左傳詁》為特。近世,則以楊伯駿《春秋左傳注》為宗。 左氏為文,富於詞藻,詳於史事,長於敘事,善述征戰、會盟之事。其間國君、大夫應對之辭、交接之令,熠熠然也。誠中華千年之要籍、文學之津渡、史學之開祖,雖史遷之材,亦不能過焉。是故歷經千載,人尤寶愛之,論述、注疏之文往往而出,入於教本,習於學堂,雖聖人復出,不能廢也。 左傳別號「相斫書」,以其長於敘征戰之事也。又有「隱公左傳」之稱,以其卷帙浩繁,人方讀隱公便已昏昏然而欲眠也,故有是名。34CDDE34D73CDF8A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